2025年初步建立
“以竹代塑”产业体系
未来三年,我国将通过实施科技创新提升、产业生态培育、产销对接促进等七大重点行动,到2025年,初步建立“以竹代塑”产业体系,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产品种类、产业规模、综合效益,重点产品市场占有率得到显著提高。与2022年相比,“以竹代塑”主要产品综合附加值提高20%以上,竹材综合利用率提高20个百分点。
据介绍,我国竹资源丰富,产业发展潜力巨大。有竹子837种、面积756万公顷,年产竹材1.5亿吨,涉及20个省份。现有竹加工企业1万多家,按照竹产业发展规划,到2035年中国竹产业总产值将超过1万亿元。
“以竹代塑”离我们有多远?
随着现代生活中塑料制品的广泛使用,不可降解的塑料残留物给环境和生态系统带来的污染问题也日益凸显。2022年11月7日,中国政府联合国际竹藤组织共同发起“以竹代塑”倡议,旨在推动各国减少塑料污染,应对气候变化,加快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以竹代塑”倡议提出一周年以来,我国在这一领域取得了哪些进展?
在国际竹藤中心的展厅里,各种以竹代塑产品琳琅满目。小到竹吸管、竹纤维餐盒、竹刀、竹叉、竹勺等一次性竹餐具,大到各种建材管线,应用场景十分广泛。
国际竹藤组织副总干事 陆文明:发电机冷却塔里面的填料原来都用塑料,现在也可以用竹子。竹子的成本比塑料贵50%,但是竹子的使用周期是塑料的四倍。一般来说,十年塑料要换四次,竹子换一次,换一次的成本高,换四次的成本就相对低了,最关键的还不是填料本身的成本,塑料换一次一个月不能发电,十年是四个月不能发电,而竹子是一个月不能发电,所以这个在“以竹代塑”产品里面我认为是效果最好的。
在工业制造领域,竹缠绕管道、冷却塔竹质淋水填料、电子设备外壳等“以竹代塑”产品的替代范围不断扩大。科研创新正成为“以竹代塑”行业的有力驱动。针对农用地膜污染严重,国际竹藤中心材料所已成功研发一种可替代塑料农用地膜的竹炭复合材料地膜。
代替塑料
为什么是竹子?
为什么选择竹子作为塑料的替代品呢?竹子,属于禾本科,是高度可再生资源,在生长3到5年达到成熟后,一片管理良好的竹林,可以在接下来的40到70年的时间里,反复收割加以利用。
此外,全球共有竹子1642种,分布面积超过5000万公顷。而我国是竹资源和竹产业大国,共有竹子837种,面积达到756万公顷,年产竹材1.5亿吨,涉及20个省份。这些为“以竹代塑”产品的开发和产业化提供了充裕的资源保障。
“以竹代塑” 产业发展“节节高”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发布了《加快“以竹代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以竹代塑”产业体系初步建立,产品质量、产品种类、产业规模、综合效益进一步提升。
国家对“以竹代塑”绿色产业的支持,也让全国各地的竹乡和竹产业基地看到了新的发展方向。